4月22日下午,“李” 想讲坛第一期于李园一站式学生社区13栋一楼活动室启幕。由人文与传播学院/网络传播学院/出版学院党委副书记张传瑜主持,副院长文远竹主讲为现场学生带来汶川、玉树地震采访亲历及重大突发事件报道经验分享。
张传瑜副书记以“逆行者”形象切入主题,强调地震发生时新闻工作者奔赴灾区的使命担当,凸显“天灾无情人有情”的人文内核,为整场分享奠定情感基调。
文远竹副院长在开场致辞中表示,希望通过自身经历分享,培养学生成为有良知、能传播真善美的新闻工作者。他展示早年记者工作照片,结合职业生涯感悟,鼓励学生珍惜青春时光,树立新闻理想,践行 “学以致用”理念。
谈及2010年玉树地震采访经历,文远竹回忆,震后第一时间他克服交通受阻等重重困难,赶赴灾区。在救援现场,他白天协助搬运建材、参与救援,夜晚强忍高原反应与饥饿,坚持撰写新闻稿,为外界传递灾情一线的真实信息。他着重强调,新闻工作者不仅要报道事件本身,更应倾听受灾群众心声,挖掘背后的情感故事。其代表作《永远难忘的五张脸》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。报道通过 “悲情的脸”——痛失学生的李老师、“同窗的脸”——料理同学后事的幸存者、“微笑的脸”——表达感激的阿婆、“母亲的脸”——追忆儿子的得阳阿妈、“坚毅的脸”——坚守岗位的志愿者嘎斯,五个不同视角的故事,展现灾难中的人间百态,彰显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操守与人文关怀。文远竹坦言,在危险面前坚守,正是对新闻职业精神的深刻诠释。
在互动环节,针对“新时代新闻工作者最重要的能力”这一提问,文远竹引用麦克卢汉“媒介是人的延伸”理论,指出在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下,新闻工作者在运用新技术呈现真相的同时,必须坚守职业道义,避免成为技术工具的附庸。他强调,AI无法替代记者笔下的人文温度,唯有坚守新闻理想,才能实现精神层面的自由。
最后,张传瑜副书记总结指出,文远竹副院长的灾区采访实践充分体现了掌握一手资料的重要性。他鼓励学生在夯实专业功底的同时,注重提升沟通能力,践行“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”的理念,成长为兼具专业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,为未来投身新闻事业奠定坚实基础。